誠至信 網址1:www.chinaczx.com 網址2:www.xdyszzs.com
2017-01-16 09:34:00 | 來源:中國商報 | 作者:
核心提示: 以企業稅、流轉稅為主的稅制是造成我國制造業企業稅負成本較高的重要因素。去年“營改增”試點全面鋪開,有利于降低企業稅負,但與服務業企業相比,制造業企業稅改前一般不繳納營業稅,稅改后普遍適用13%至17%的較高增值稅稅率,且有些生產環節難以實現銷項稅全額抵扣,因此可能面臨稅負不變甚至上升的局面。有專家建議,目前我國企業稅費應該下調,稅尤其重要,比如增值稅,17%的稅率設置應該在下一步調整中有所下降為好。
針對企業稅負過高的說法,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國新辦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正面回應稱:一些個案具有它的特殊性,不必過分解讀。宏觀稅負問題,既要看到絕對的成本,也要看到相對的成本;既要看個案,也要看總體;既要看成本競爭力的指數,也要看構成指數的具體數值,總成本當中還有分項研究和分析,這需要做客觀科學的分析來比較,全面考慮上述因素。
那么,我國企業稅負情況到底如何?徐紹史認為,我國宏觀稅負的水平總體上并不高,我國的市場很有競爭力,依然是外資最佳投資國之一。我國也非常關注這些企業的訴求,隨著以減稅為主要內容的稅制改革和優惠政策持續加力,稅務部門組織的稅收收入增幅從2012年的11.3%下降至2016年的4.8%,降低了6.5個百分點,減稅效應逐步顯現。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稅務工作會議上也表示,稅制改革和減稅政策不僅直接降低了企業稅收負擔,而且助推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企業轉型升級,有力地支持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穩定經濟增長和增強市場活力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撰文認為,以企業稅、流轉稅為主的稅制是造成我國制造業企業稅負成本較高的重要因素。去年“營改增”試點全面鋪開,有利于降低企業稅負,但與服務業企業相比,制造業企業稅改前一般不繳納營業稅,稅改后普遍適用13%至17%的較高增值稅稅率,且有些生產環節難以實現銷項稅全額抵扣,因此可能面臨稅負不變甚至上升的局面。
以福耀玻璃為例,銷項稅上,其下游為汽車企業,而汽車掛牌需要發票,所以該公司很少取得不開票收入,基本需要全額繳納銷項稅。而在進項稅上,其上游原材料企業以石灰石、沙土企業為主,從這些企業很少取得增值稅票,所以無法全額抵扣進項稅。對福耀玻璃來說,其增值稅并不能完全真正轉移。
同時,還存在增值稅無法轉移的情況。以格力為例,其財報顯示,2015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約1005.6億元,繳稅約148.2億元,納稅與營收比為14.73%,遠高于同類家電企業。有分析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格力電器主營空調的配件大部分由自己生產,這部分配件的增值稅無法轉移,由格力繳納。
上述研究人員在文中表示,我國制造業企業代繳的增值稅實際約有1/3無法轉移,即相當于營業收入4%至6%的代繳增值稅實際上沉淀為制造業企業稅負。
對于一些制造企業反映稅負重的問題,有不愿具名的財稅專家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營改增”后,影響制造業企業實際稅負最關鍵的前提仍是能否取得專用發票或其他可抵扣憑證,并實際應用于可抵扣項目中。而實際減負程度,主要取決于企業自身的發展狀況、規模大小、成本結構等,不能一概而論。最終造成有的企業可能由于自身業務、企業情況稅負仍然很重。
比如,現在一些制造企業反映負擔重,與制造業成本要素價格上漲,以及價格戰、利潤薄等因素有關。尤其是在電視機生產行業,由于競爭充分,在多項成本上漲的情況下,價格卻長期處于低位,行業利潤微薄,這樣企業對稅費本身就十分敏感。
上述財稅專家表示,制造業是最先實行營業稅改增值稅的兩個行業之一,現在反映稅負有所加重的多集中在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保險業等行業。
王軍分析認為,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出現稅負波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投資周期、資本構成、管理情況、政策熟悉程度等多種因素都會產生影響。稅制改革很難做到在同一時間段內所有企業稅負都是降低的。
上述財稅專家建議,目前我國企業稅費都應該下調,稅尤其重要,比如增值稅,17%的稅率設置應該在下一步調整中有所下降為好。有零售企業財務人員向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其主要繳納的是增值稅、附加稅、消費稅、印花稅,2015年稅負率約為5%,對企業來說已經相當高。
“對于少數企業營改增后稅負增加問題,我們一直保持高度關注。”王軍介紹說,稅務總局將在近期組織專門力量對稅負上升企業開展分析調研,并將積極配合財政部研究完善營改增政策,及時發文解決有關政策及征管問題;另外還將持續優化服務,對重點行業和短期稅負上升明顯的企業開展入戶輔導,幫助企業改進內部管理,用好用活“營改增”及相關稅收政策。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誠至信財務咨詢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注:國家稅法、政策每年或有變動,實際應用請注意時效,仔細辨別謹慎對待。